山姆伯伯熱愛跑步,喜歡看一些運動訓練保健的文章,而訓練對山姆伯伯最主要的目的是「預防受傷」,畢竟運動是生活中的一部份,運動完之後,還是希望以愉快、健康的狀況來面對你的家庭、工作、生活等。而在知名RUNNER’S WORLD網站,有一篇「Fast Abs」,告訴你跑步時使用了哪些的肌群及如何有效的訓練,介紹了五種動作,來加強你核心肌強的肌群。
久坐是危害現代人健康的頭號殺手,追求健康生活,就必需懂得規律運動的重要性。至於想要有效擺脫呼吸不暢問題、鍛鍊心肺耐力,光透過增加運動量、有氧運動等訓練可不夠!透過持續性使用腹式呼吸,養成正確的呼吸方式,能有效鍛鍊呼吸肌,讓呼吸更有效率、不易喘;對於開始運動的人,更有增加呼吸調解能力、有助提升運動維持力,使燃脂、代謝速率跟著增加,達到較好的運動效果。
近年健康意識抬頭,運動風氣盛行,不少人下班後有運動的習慣。有規律運動的人會感到精神及專注力較佳,好處說不完,但絕大部分的上班族仍沒有運動習慣的原因不外乎太忙、太累、沒時間。而喘與累常是導致運動無法維持的主因,其實只要針對呼吸做訓練,就可解決因喘而抗拒運動的問題。訓練呼吸不僅可改善運動時喘的問題,對心肺耐力的提升也很有幫助,其中訓練的重點就在呼吸肌。訓練呼吸肌
近年參加路跑變成一種流行,每逢重大賽事一窩蜂搶票的場景處處可見,這波跑步熱潮你有跟上嗎?如果你想從不運動的門外漢晉身為運動愛好者,究竟該如何開始呢?許多人因為容易喘,無法維持固定的跑步習慣而半途而廢,現在有更好的方法單獨訓練呼吸肌,訓練後跑步及運動時將不易喘更能保持固定運動的好習慣。本文介紹幾個方法可給想加入跑步熱潮的你參考。
你只有週末有空運動,或是有運動但沒有達到每週一百五十分鐘中等強度或七十五分鐘高強度?別太擔心,根據這篇今年一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你的健康狀況還是會比完全不運動好。
呼吸需要練習嗎?每次談到跑步訓練,呼吸向來不會是檯面上討論的重點,因為我們總是直覺認為,呼吸是人類與天俱來的本能,就如同跑步一般,只要擁有一副健全的身體,這項行為就會自然而然發生。這也是為什麼你可以很輕易地在臉書看到某一位跑友分享今天練習的里程數據與心得,但是你絕對沒聽過有人平時會在家自主練習呼吸對吧。本文分享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展開的八週的科學化訓練,選手在進
許多人嘗試登山健行,卻因為膝蓋疼痛而放棄登山,其實膝蓋疼痛的主因通常都是由於包覆膝蓋的肌肉強度不足所造成。換句話說,想要有一對健康的膝蓋陪你走遍山林,適時的做一些訓練強化膝蓋周遭的肌肉絕對是必要的。
台灣的老年人對運動的態度往往比較負面。不是覺得自己老到不能運動,就是覺得老到不需要運動。就算有運動,強度也不夠。事實上,老年人仍然需要持續做中高強度運動。Pollock 等人 1997 年發表在《應用生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縱貫研究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追蹤年長田徑運動員的有氧能力與身體組成。
跨欄一哥、台灣 400M 紀錄保持人——陳傑 。在結束 2 次美國移地訓練與 2016 里約奧運賽事後,目前正在左營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備戰 2017 世大運。不過,除了選手身份,他亦是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碩士生,而「呼吸肌訓練器」的實測,就是一項他進行中的訓練計劃。你一定相當困惑,為什麼呼吸需要訓練?那不是人人都具備的本能嗎?一起來看陳傑的分享吧!
肌肉對於人體運動的能力影響甚鉅,這件事一點都不新奇,近年來流行的鍛鍊腿部肌群、核心肌群,多標榜此二肌群為身體的大肌群,有助於整體的運動能力提升。然而,我們似乎都忘記了在運動中另外一個重點:「呼吸」的關鍵,足夠的氧氣讓肌肉得以運作。而這個再自然也不過的呼吸動作,更可以經由訓練,提升自體攝氧量,強化運動能力。
想要讓跑步跑得更安全,減少運動傷害,日常的肌力訓練一定少不了。大家通常知道一定要強化核心肌群,增加身體的平衡與穩定;也逐漸知道強而有力的臀部,可以讓步伐更大,減少衝擊,跑得更好更有效率!但是,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部位的肌肉,對於跑步訓練是不可少的!
判定跑步時著地腳的著地方式,通常使用著地指數 來推算。以腳著地瞬間的著地腳垂直壓力中心,落在腳掌的位置 來定義,腳跟著地、腳掌著地、腳尖著地是指著地瞬間的垂直方向壓力中心,落在腳掌的後1/3 、中1/3 、或者前1/3 。也有研究以著地瞬間著地腳的踝關節角度來判定SI,並且進一步推算著地方式。究竟,增加步頻會改變著地腳著地方式嗎?透過文獻一起來瞭解吧!
大家都知道呼吸與運動息息相關,但是卻不知道呼吸也可以透過訓練讓功能更加強化,就像鍛鍊二頭肌使用啞鈴一樣,「呼吸肌」也可以透過輔助器材來鍛鍊。只要「呼吸肌」強壯起來,進而在運動表現上也會有突破的表現。本文我們就來看看「PowerBreathe吸氣肌訓練器」,對於運動員的表現有什麼幫助?
大部分的人不運動的理由:沒時間,懶得動。其實只要有效利用平常上下班的通勤時間就可以累積相當的運動量。不花額外時間,不需大幅改變習慣。本文分享一些分析與建議。
跑步時,使用腳跟或腳尖先著地?一直是大家熱烈討論的課題。由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以腳尖先著地來跑步的跑者比例還是很少。如果你是已經有固定的跑步時腳著地習慣,沒有必要改變腳著地瞬間的碰撞方式;選擇一雙合適的跑鞋,確實可以顯著降低跑步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與改善跑步經濟性。如果跑者覺得有必要調整跑步時腳與地面的接觸狀況時,選擇以增加跑步步頻的方式,或許是一個不錯的
我們每天都在呼吸,透過這項動作,交換肺部與體外的空氣,透過橫膈肌肉的收縮,把隔膜往下拉,增加肺的容量;除此之外,包括打嗝、打呵欠、打噴嚏等多項生理反應,也都和呼吸有關。但是你知道嗎?在這項每天必備的人生大事中,不只需要呼吸「器官」的運作,同時,我們也需要呼吸肌肉的協助。
本篇示範五種由『棒式』與『髖屈』延伸的變化動作,加上輕強度的拉力帶,讓核心肌群與下半身肌群同時訓練,只要能將動作做正確,一定會讓你的核心腹部與臀部都更加美麗喔!
健行或登山時常面臨爬上爬下的路程,其下肢需大量承重,髕骨與股骨間的軟骨受到較一般正常走路更強烈的壓迫,久了自然會造成軟骨磨損,膝蓋感覺不舒服甚至疼痛。一旦出現膝蓋疼痛症狀,該怎麼補救呢?症狀不嚴重者,短期內多休息就可恢復。持續疼痛者有些人會透過吃藥、打針或貼藥膏消炎,或是進行熱療、電療、水療各種物理治療。不過研究顯示,透過肌力訓練或做拉伸運動治療是最有效的。
呼吸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我們每天都在呼吸,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會有意識的調節呼吸,呼吸方式也不正確。簡單的「吸氣、吐氣」不只維持了我們的生命,還影響了生理代謝與人體能量供給,甚至與心理層面和情緒,都有很大的關連性。不只如此,腹式呼吸過程中還能鍛鍊到「呼吸肌」,這些肌肉群就和人體其它肌肉一樣,可以透過訓練讓它們更強壯,幫助你有更好的表現。
運動能為我們身體帶來許多的好處,維持代謝率、增強免疫力、避免骨質疏鬆、擁有好精神…等,但它到底是怎麼辦到這些的呢?背後到底是什麼驅使這樣的結果呢?答案可能在骨骼肌細胞的表觀遺傳發生了變化,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團隊觀察人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分析其骨骼肌細胞的基因變化,該結果已經發表在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