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常覺得工作到肩頸、下背酸痛,或是久站時腳底板甚至腳拇指異常疼痛,一塊薄薄的肌貼可以簡單且有效的改善這些現象,讓你告別笨重的護具。
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很多人的膝蓋常會不當使用,北醫骨科吳孟晃醫師表示,根據診間觀察,年輕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大多都是運動傷害所造成,呼籲民眾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暖身,同時選擇適合自己膝蓋強度的運動,才不會增加膝關節負擔而提早面臨退化危機。
身體疼痛時,到底是冰敷好?還是熱敷好?只要把握一個原則:紅、腫、熱、痛時期就是冰敷,過了之後就是熱敷。冰敷與熱敷的時間最好都不要超過20分鐘。
冬天到了,冷天氣絕對是健身者的大魔王,不過只要簡單的「升級」,我們就可以輕鬆的面對它!怎麼升級呢?就是熱身!
許多民眾擔心,跑步可能對於膝蓋害很大,特別是本身關節不適的民眾更是不敢過度運動。只要把握:跑前做好暖身、穿著合適運動鞋,同時在有合格的PU跑道上慢跑,以及不要一次長跑超過3000公尺等4項原則,其實跑步反而有助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
臀大肌、腿後肌群、股四頭肌、腓腸肌在下肢運動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所以你從事的運動用到大量的下肢,例如跑步、健走、登山、游泳等等 請乖乖的伸展他們,豎脊肌他除了穩定脊椎之外,在我們身體做一個伸展的動作時會加倍地使用它,所以當我們的運動有跳躍、挺腰或是任何有從軀幹彎曲到打直的動作後,我們都必須伸展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運動伸展是相當重要的,但究竟何時需要伸展呢?是在運動前?還是運動後?相信很多人還是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況,就讓我們來為大家一一介紹─究竟何時該伸展,以及伸展對我們身體有什麼幫助。
運動風潮席捲全台,光是今年就舉辦了超過600場路跑活動,刷新歷年紀錄,甚至還有人出國參賽,瘋狂程度不可言喻;專家提醒,平時加強肌力訓練,運動前做好防護,如穿戴護具、暖身伸展等,以防「跑者膝」等運動傷害上身。
上週在「你是運動傷害的高危險群嗎?」提及運動前多花15分鐘熱身,就可以把身體轉換成運動模式,不但讓自己運動更盡興,還可以避免運動傷害。本週要來告訴大家怎麼暖身最不怕受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動習慣,運動習慣因人而異,沒有對錯,不過有些運動習慣的運動傷害比較高,因此運動前,應先評估及認知個人的運動習慣再行調整。
國內運動風氣日漸盛行,越來越多人投入單車、路跑等行列,特別是路跑,日前,一名30多歲的男性,平常有慢跑的習慣,但因大腿外側經常疼痛,且彎曲伸直時易有異常聲響,經過檢查才發現,他罹患了彈響髖,也就是所謂的「喀拉腿」...
初學運動者常常以為大力揮拍、大步走路、用力跳躍,才能達到運動效果,但是往往因為用力過當,硬是做出超過身體負荷的動作,還沒有讓身體熟悉如何動作,就全力展開衝刺,往往連身體受傷了都不自知。
曾有一位35歲的患者,決心將130公斤的體重減到90公斤以下,每天騎車的時間少則3、4個小時,多則5、6個小時。半年內果然體重掉了三十幾公斤。此時的他卻出現嚴重的瓶頸,他告訴我,越騎身體越疲憊、腰痠背痛,體重也停滯不再下降...
健康不是只在特定時間內做做運動、吃吃保健食品就能得到的,你需要檢視並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慢慢累積才行。練跑也是如此,訓練結束後馬上又變回沙發馬鈴薯,或是大肆揮霍鍛鍊過的肌肉,一樣是無法有任何進展的。
幾乎每個人都有運動後痠痛的不愉快經驗,同樣是痠疼,卻有「好」「壞」的不同。前者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像跑步、騎自行車以後,小腿或膝關節所感受到的痠痛、僵硬感;後者則是受傷的表現,是運動不當、運動過度的警訊。
運動後的收操和運動前的熱身同等重要!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的人運動後就會直接離開,確實收操及做伸展的人並不多見。但運動後的收操可以減少運動肌肉後的痠痛。建議若要長期運動的話,運動後的收操及伸展運動,會讓你更為輕鬆。
肌肉過度使用而疲勞時,支配肌肉的神經可能過度刺激肌肉,使得肌肉產生大且不正常的收縮,形成肌肉痙攣。當抽筋發生時,第一時間的處理很重要,可以照以下流程依序處理...
運動目的是享受過程,而不是過度追求結果。我們追求的是可以長期運動,而不是單次表現,若因此受傷,甚至變成慢性傷害,可是得不償失。
有些人希望練出馬甲線、人魚線或得到好成績,常會花很長時間進行訓練;有些人則認為表現不好是訓練不夠,鞭策自己加強操練。結果,造成惡性循環,身體狀態與運動表現每況越…
又一則新聞說香港國際馬拉松賽傳出跑者死亡事件。死者平日經常跑步,身體一向健康。距離終點僅幾百公尺時,疑似體力不支跌倒昏迷。現場救護人員當場為他急救,隨後送醫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