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iSports

愛運動

JoiiStore

虹映嚴選

JoiiCare

幸福企業
 
 
X

JoiiSports - 定存你的健康





2017-10-06    作者:咪卡   分類:揪健康辭典

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互相拮抗以平衡、協調我們的器官運作。「交感神經」促進我們的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變快、體溫升高、抑制睡眠;相反地,「副交感神經」則讓我們心跳變緩、血壓下降、呼吸變緩、體溫降低以及啟動睡眠。


2021-12-28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疾病防治醫療新知

本文提供你十二種不同的非侵入式方法,改善你的迷走神經張力,同時增強你的免疫力,讓你過最充實最健康的生活,與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


2020-10-20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健康生活疾病防治

最近的研究顯示,負面情緒、性格和工作壓力與疾病和不健康有明顯直接關係。工作壓力對經濟面的影響尤其明顯,包括缺勤率上升、人員流失率增加,工作滿意度下降以及工作人員生產力降低。


2017-12-22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疾病防治

自律神經失衡可能是將許多疾病和病症與死亡和疾病聯繫起來的共同途徑。因此,將導致自律神經失衡改變為更有益健康的行為將可用於預防或至少最小化某些因素對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的影響。簡言之,HRV的減少作為與各種慢性疾病,行為障礙,死亡率和衰老相關的風險的預後指標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2020-10-12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健康生活疾病防治

安靜心率已從普通的臨床指標演變為與不良預後相關的心血管危險標誌。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安靜心率升高是全因的,非心血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這獨立於傳統的危險因素和其他可能混淆的人口統計和生理變量,例如年齡,性別,身體或心肺適能等。因此,安靜心率升高可與吸菸、高血壓和血脂異常作為心血管...


2019-07-23    作者:運動競技頂尖講座   分類:健康體能

有個運動研究找了一群人來做實驗。讓受試驗者先做2分鐘的全速划船機或飛輪衝刺,並緊接著做8~10下的肌力訓練。如此連操6組,每組休息2分鐘。而這些人在組間休息時分別是躺著、坐著、或是慢走。結果發現坐著和躺著的在下一組訓練表現比慢走休息的多了7%的表現。此外,坐或躺著休息的在心跳和呼吸率上也降得較低。


2019-01-18    作者:JoiiUp編輯部   分類:JoiiWeekly

情緒低落時,人體會不自覺受到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而使得食慾大增,此時感受到的飢餓往往並不是真正生理上的飢餓,而是心理上的飢餓。因此在情緒低落時容易不小心就沒克制住而暴飲暴食,甚至對食物產生類似上癮的症狀,一旦陷入嘴巴停不了的惡性循環泥沼,很容易就脂肪囤積上身,造成肥胖及更多健康問題…...


2018-05-25    作者: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分類:健康生活

從我們呱呱落地,放聲大哭那刻起,生命就從第一口呼吸開始。這呼吸的瞬息從未停止,直到生命終結,以最後一口呼吸結束。呼吸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吸一呼在生命歷程中,逐漸習以為常。然而,呼吸的重要性,往往容易被我們忽略......


2024-01-29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醫療新知養生保健

心跳恢復率 (HRR) 是指人在高心率運動之後恢復到自然心率的能力,一般而言,如果身體適能水準越好,心率恢復時間越短通常越健康,且罹患這些慢性疾病的風險較低!要如何計算心跳恢復率 ,文章告訴您!


2023-05-29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健康生活疾病防治

心率變異低下與罹患糖尿病、失智、癌症死亡風險息息相關,我們發現可以透過進行可能增加心率變異的行為與方法來預防,或減少可變危險因素的影響 。基於長期自我追蹤管理自己心率變異是否異常偏低是重要的,看看哪八種方法可以提升吧!


2021-03-15    作者:JoiiUp編輯部   分類:醫療新知慢性病防治

您的身體我來顧! 人體儀錶板再進化!專屬於您的全方位身體分析與建議,透過JoiiSports資料庫人工智慧演算法,將會根據您身體的狀態,提供個人化的的健康分析與建議、疾病風險評估與運動計畫推薦。本文(上)介紹體能生理面向的各項指標重要性。


2021-03-05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疾病防治慢性病防治

CIMT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標誌物,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表明CIMT與心血管危險因素有關。 看到這裡,想要時常監測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狀態嗎?以安靜心率為你的健康把脈,JoiiSports app人體儀表板的體能部分能即時分析個人的身體狀況,提供重要且有價值的資訊。


2020-12-16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疾病防治動的好處

防治心血管疾病也能預防失智症 目前,世界正在經歷失智症流行病,其影響了5千萬人和數以百萬計的照料者,這數字到2050年預計將增加兩倍。失智症是與衰老相關的持續性大腦功能惡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觀察性研究已充分證明,延長平均餘命的代價是老齡化人口合併疾病症的負擔增加,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單單憑著或...


2019-08-24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養生保健

深呼吸是減輕壓力症狀的最可靠方法之一,特別是你需要在工作中快速解決壓力問題時。專注於你的呼吸並且深緩地吸氣吐氣能幫助你腦部清醒、緩解身體的緊張壓力,使你在緊張的情況下能重新聚焦。深呼吸的身體動作也有助於心臟健康,使其成為預防心臟病的絕佳方法。


2018-08-14    作者:陳立洋博士   分類:健康體能

在爬了幾十階樓梯或跑步趕車後,我們都能感覺到心跳明顯增快,這是一個簡單但驚人的身體機制:大腦感知到生理變化,並提示心血管系統增加心率、呼吸率和血壓,為身體額外努力提供所需要的氧氣。但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機制的逆向反應?我們的身體如何在這個加速系統上剎車並重新建立動態平衡?而這個逆向反應可以告訴我們哪...


2018-01-17    作者:康健雜誌   分類:養生保健

換季時很容易誘發「過敏」現象,像是眼睛癢、皮膚癢、鼻塞、流鼻水或精神虛弱,有人甚至會因過敏太嚴重而影響到生活作息。這些症狀除了會干擾工作品質與睡眠狀態,同時也會讓壓力指數升高,免疫系統停擺,可試試這些過敏自救法,提供大家參考:


2017-10-07    作者:王冠元醫師   分類:醫療新知

疲勞雖然是老年人常見的抱怨之一,但有研究指出,它除了是衰弱症的自覺指標之外,也可能和腦部加速老化有關,甚至還被用來預測老年族群的功能限制、失能以及死亡率。有些生活習慣會消耗你的能量,但有些生活型態例如停止抽煙或是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可以讓你覺得比較不疲倦。以下提供一些可以自我調整的方法作為參考:


2017-01-15    作者:王順正教授   分類:運動傷害防護

一般人第一次參與運動後,往往會感受到肌肉酸痛、疲憊、以及渾身不對勁等生理反應,這種運動後身體不適的現象,似乎與「運動有益健康」的說詞相互違背。因此,退縮、懷疑運動效果、以及不再積極參與等,都是經常出現的後續反應。其實,沒有依據「漸增負荷」的運動訓練原則參與訓練,才是造成身體不適的主要原因。


服務專線:03-5506858 #510
服務信箱:service@joiiup.com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2025 虹映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