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iSports
愛運動JoiiStore
虹映嚴選JoiiCare
幸福企業www.joiiup.com
你知道嗎?我們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像「發電廠」的結構,叫做粒線體(Mitochondria)。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細胞產生能量,讓我們有力氣活動、思考,甚至讓心臟跳動、肌肉收縮。
但粒線體不只是幫我們「發電」那麼簡單,它還參與了身體裡許多重要的功能,包括細胞的訊號傳遞、壽命控制,甚至決定細胞該不該「退休」或「凋亡」。
當粒線體的功能出現障礙時(又稱粒線體功能障礙(MD)),不只是罕見的遺傳疾病會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它還與許多常見慢性疾病有關,包括:
• 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
• 心血管疾病(如心臟衰竭)
•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
• 特定癌症
• 慢性疲勞症候群
這些疾病的共通點之一,就是粒線體出現了「能量製造不足」、「過多自由基導致細胞壓力」、「細胞運作失調」等問題。
近年來,科學家整合了大量研究證據,開始深入研究:
• 粒線體功能障礙的成因與特徵
• 如何透過檢測粒線體的「生物標記」來診斷問題
• 粒線體與疾病之間是誰影響誰?(是「元凶」還是「受害者」?)
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定論,但多數專家認為:粒線體的狀態在疾病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有可能成為未來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新突破口。
大家可能聽過「粒線體」這個詞,多半知道它是細胞的「能量工廠」,負責幫我們產生能量。但事實上,粒線體的功能遠比你想得還要多元、重要!
除了產生身體活動所需的 ATP 能量(透過一個叫做「氧化磷酸化」的過程),粒線體還有許多「隱藏技能」:
• 調節鈣離子平衡 [1]:讓細胞內外的鈣濃度維持穩定,確保神經、肌肉正常運作
• 產生活性氧(ROS)[2]:少量的 ROS 能當作「訊號」,但過多會造成細胞壓力,這就是粒線體在「好與壞之間」的微妙角色
• 控制細胞死亡(凋亡)[1]:當細胞受損到無法修復,粒線體會啟動「自我終結」的程序,避免擴大傷害
• 製造重要物質 [1]:例如血紅素、鐵硫簇,這些都跟血液和能量傳遞有關
• 幫助代謝脂肪與蛋白質 [1]:參與胺基酸與脂質的轉換與分解
粒線體不是靜止的,它們會融合與分裂,像是細胞裡不停動態調整的網絡系統 [2]。當某些粒線體受損時,細胞會啟動「粒線體自噬」機制,把這些損壞的粒線體清除掉,就像做清潔維修一樣,維持整體運作順暢。
有趣的是,粒線體的功能不只是由細胞裡的「主 DNA」來控制,它自己也有一套 DNA(mtDNA)[1]。也就是說,一個粒線體的運作,是由兩組基因系統共同決定的,這讓粒線體相關疾病的研究變得更複雜,但也更值得探索。
最新研究發現,粒線體還參與身體的先天免疫反應,能協助身體在第一時間對抗病毒或感染,堪稱是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之一 [3]。
粒線體,是身體的「智慧管家」,它不只是幫我們「發電」,還默默監控、調節、維修細胞環境,甚至參與免疫與生死決策。了解粒線體的多重功能,不僅讓我們對身體運作有更多掌握,也幫助我們找到維持健康的新方向。
粒線體功能障礙(簡稱 MD)指的是粒線體的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導致它無法正常「工作」。過去我們以為這種問題只出現在少見的遺傳性粒線體疾病中 [4],但近年來,醫學研究卻發現一件更令人震驚的事:粒線體異常,其實廣泛存在於許多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中 [2]!
這些疾病包括 [2,5,6]:
• 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
• 代謝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肥胖)
• 心血管疾病(如心臟衰竭、冠心病)
• 某些癌症
• 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
研究發現,這些疾病雖然看起來差異很大,但背後卻可能有一個共同問題——粒線體功能障礙。它不再只是少數疾病的特殊現象,而是慢性病發展中一個「共享」的核心機制。
粒線體在細胞中負責非常重要的任務,包括:
• 生產能量(ATP)
• 控制活性氧(ROS)的平衡
• 調節鈣離子濃度
• 啟動細胞凋亡(細胞「退休」機制)
這些功能對身體所有組織都很重要,尤其是「能量需求超高」的器官,比如大腦神經元 [7]和心臟肌肉 [2]。當粒線體功能出錯時,不同器官就可能出現不同的症狀,導致各種慢性病,但背後的細胞問題卻可能是相通的。
這種「共通的粒線體失調」,讓醫學界開始思考一個重要方向:
如果我們能針對粒線體進行修復與調節,是不是可以同時改善多種慢性病的發展?
這種治療策略,不是針對單一疾病對症下藥,而是針對深層的病因——細胞的能量與訊號問題進行處理,可能比傳統療法更根本,也更廣泛適用。
本文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理解粒線體功能障礙與慢性疾病之間的關聯,重點包括:
• 它是怎麼形成的?有哪些生物標記可以檢測?
• 它是如何在不同慢性病中發揮作用的?
• 我們能不能以粒線體為治療靶點,開發新的慢性病療法?
透過這些討論,希望能揭開粒線體與慢性疾病之間的神祕關聯,也帶來更多對於預防與治療未來慢性病的新啟示。
粒線體就像細胞裡的「多功能工程部」,要順利運作,必須依賴大約 1500 種蛋白質。但這些蛋白質的「設計藍圖」不是全部來自同一個地方,而是來自兩個不同的基因來源:
• 核DNA(nDNA):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遺傳基因」,由爸媽各給一半,存在於細胞核裡,負責大部分蛋白質的編碼。
• 粒線體DNA(mtDNA):是一種粒線體自己擁有的小型DNA,專門負責少數但極為關鍵的蛋白質,尤其是參與「能量製造系統」的核心部分。
簡單來說:
粒線體就像一家公司,總部(細胞核)提供大部分的人力資源,但分公司(粒線體)也有一小群精英技術人員,專門處理核心業務。
為什麼這樣的「雙重控制」這麼重要?
因為這兩套基因任一出錯,都可能導致粒線體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引發粒線體功能障礙(MD),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 核 DNA 突變:遵循我們熟悉的遺傳規則(例如爸爸或媽媽帶有突變)。
• 粒線體 DNA 突變:則大多只會由母親遺傳,這是因為我們的粒線體幾乎全來自媽媽的卵子。
更特別的是:在每個細胞裡,可能同時存在「正常」和「突變」的粒線體 DNA,這種情況稱為異質性(heteroplasmy)[1]。這會導致每個人的疾病症狀和嚴重程度都不同,端看「突變粒線體」在細胞裡占的比例有多少 [8]。
更複雜的是,核 DNA 與粒線體 DNA 之間的互動(學術上叫「核-粒線體互作」)也會左右粒線體的功能 [5]。就像一間公司如果總部跟分部溝通不良、指令不一致,整體效率就會出問題,甚至導致系統崩潰。
因此,在研究與診斷粒線體相關疾病時,不能只看單一基因,而要同時考慮:
• 核基因的背景
• 粒線體 DNA 的類型或突變
• 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粒線體的運作不像單一開關那麼簡單,而是受到來自「雙重遺傳來源」的複雜調控。這讓粒線體疾病的診斷與研究更具挑戰性,也提醒我們:健康的基因協作,是每一個細胞高效運作的基礎。
粒線體功能障礙是一個涵蓋多種異常的廣泛術語,其核心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粒線體是細胞裡的「發電機」,它負責產生一種叫做 ATP 的物質,這是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就像人類生活要用電,細胞生存也要靠 ATP。
這個能量製造過程稱為「氧化磷酸化(OXPHOS)」,它依賴一條叫做電子傳遞鏈(ETC) 的能量產線。如果這條產線的某個零件壞了(例如複合物故障 [7])、原料送不進來 [5],或電池儲電的機制(質子梯度)出現問題 [10],ATP的生產效率就會大大下降 [9]。
當 ATP 供應不足時,細胞就會像「沒電的手機」一樣無法運作,特別是那些需要大量能量的器官 [11],例如:大腦、心臟、肌肉。這些組織會最先受到影響,導致注意力變差、心臟功能衰退、肌肉無力等問題。從根本來看,就是細胞沒電,系統開始崩潰。
粒線體除了產生能量,還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一些「副產品」,例如活性氧物種(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也就是俗稱的「自由基」[12]。這些分子就像是細胞內的火星,適量有用,但太多就會釀成火災。
當粒線體功能失調,尤其是能量工廠的「輸送系統」(電子傳遞鏈,特別是複合物I和III)出現故障時,電子會「走錯路」亂竄,和氧氣結合產生大量ROS,像是超氧陰離子這類高活性的分子。
一般情況下,細胞會用自帶的「清道夫」來處理這些火星,例如: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Px)
但如果產生太多 ROS,超過這些防護系統能處理的量,就會發生所謂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 [8]。這些過量的自由基會 [8]:
• 損傷粒線體自己的 DNA(mtDNA)
• 破壞蛋白質結構
• 氧化細胞膜的脂質
這些破壞不但會進一步削弱粒線體的功能,還可能啟動對細胞有害的訊號路徑,甚至導致細胞死亡。雖然自由基有時可當作細胞溝通的「信差」,但一旦失控,就會從「訊號分子」變成「破壞分子」,成為許多慢性病與老化的幫兇。
粒線體能夠產生能量(ATP),靠的不只是化學反應,還需要維持一個像「電池電壓」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膜電位(Δψm)。這個膜電位來自粒線體內膜兩側形成的質子梯度,就像水壩一邊水多、一邊水少,這種「高低差」讓能量可以被引導來做工。
膜電位不只是幫助產生 ATP,還負責讓重要的蛋白質進入粒線體內部、維持內部環境穩定 [9]。但當膜電位開始下降,甚至消失時,代表:
• 粒線體內膜可能破損
• 質子幫浦運作異常,無法建立能量梯度
• 整個粒線體的能量供應與物質交換功能開始「當機」
這種情況是粒線體功能出問題的一個重要警訊,也是許多慢性病和細胞壓力反應的早期表現 [9]。簡單說,膜電位就像手機裡的電池電壓,一旦下降,不只手機不能用,連APP也無法啟動。對細胞來說,這是一個危機訊號,代表粒線體「沒電了」,全身機能可能也跟著出問題。
在細胞裡,鈣離子(Ca²⁺)就像是一種「訊號密碼」,負責傳遞各種重要訊息,例如讓肌肉收縮、神經傳導、啟動某些酵素反應等。要讓這些訊號準確又安全地傳遞,鈣濃度必須保持穩定。粒線體就像細胞內的「鈣離子緩衝器」——當細胞內鈣太多時,它會吸收;當需要時,也能釋放出一些。這種調節就像煞車和油門,讓整個細胞運作保持平衡。
但當粒線體出現功能障礙時,這種調節能力會受損 [1]:
• 鈣離子進不去或出不來
• 細胞質裡的鈣濃度可能飆高
• 粒線體內也可能因為吸收過多而「鈣中毒」
這會導致一連串的麻煩 [2],例如:
• 打開粒線體內的「通透性孔洞」(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就像打開細胞的「自毀開關」
• 啟動細胞死亡程序
• 干擾正常的訊號傳遞系統
簡單來說:
粒線體就像細胞裡的「訊號流量控制中心」,負責調整鈣離子這個重要的溝通媒介。一旦這個控制中心故障,細胞就容易失控、暴走,甚至提早走向死亡。
你知道嗎?粒線體其實不是一顆一顆固定的小圓球,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網絡系統 [13],它們會不斷地「合體」和「拆分」,也就是所謂的:
• 融合(Fusion):
像拼圖一樣,把粒線體合併起來,交換內部物質、進行修復。
• 分裂(Fission):
像剪刀一樣,將粒線體切割成小顆粒,幫助分配到細胞各處,或把受損部分隔離。
正常情況下,這兩個過程要保持平衡,才能確保粒線體:分布得當、功能良好及能即時修復與更新。當這個平衡被打破,也就是所謂的「粒線體動力學失衡」,細胞就會出問題:
• 過度分裂 → 產生很多小而破碎的粒線體,這些破碎的粒線體功能差、產生更多 ROS(自由基),更容易導致細胞死亡 [2] 。
• 融合受阻 → 粒線體無法修補、也不能互相交換內容物,老舊損壞難以處理,功能迅速下降 [14] 。
粒線體就像是一支修復隊,透過合併來修好自己,透過分裂來更新自己。但如果修復隊亂拆亂合,不協調、效率低,就會讓粒線體變成一堆「小廢件」,加速細胞損傷與老化。
在我們的細胞裡,有一套精密的清潔系統,專門負責把受損或老化的粒線體打包丟掉、回收再利用,這個機制就叫做粒線體自噬(Mitophagy)。
就像清潔工每天巡邏,把壞掉的電器回收,維持辦公室整潔,粒線體自噬就是在維護細胞環境整潔與粒線體品質的關鍵人員 [2]。這個清除流程需要特定的指令與工具來進行。例如 PINK1 與 Parkin 這兩種蛋白,就像是「偵錯標記器」和「派遣拆除隊」。當這些系統的基因發生突變或功能異常時,壞掉的粒線體就無法被清除 [6]。
那壞粒線體堆積在細胞裡會怎樣?
如果細胞裡的粒線體自噬機制失靈,就像辦公室的壞設備堆滿角落、插電冒煙,越積越多,最後不只壞機器沒修好,還可能引發整間辦公室癱瘓。
你可能不知道,細胞其實有一個自我終結的機制,這叫做「細胞凋亡(Apoptosis)」,又被稱作程式化細胞死亡。這不是壞事,反而是身體在清除老舊、損傷或有問題細胞的重要手段,幫助維持健康。而這個「自毀按鈕」的總控室,正是——粒線體。
正常情況下,粒線體會嚴格管控自己膜的通透性,像是一座城堡的城門,只在需要時才開啟。但當粒線體出現功能障礙時,這個城門可能會:
• 異常打開(稱為 MOMP)
• 或讓內部的「緊急通道」mPTP 被打開
這會導致粒線體釋放出「促凋亡因子」,像是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這類訊號分子。這些分子一旦被釋放到細胞質中,就會像按下連鎖爆破裝置,引發一連串叫做 caspase 級聯反應的過程,最終導致細胞走向死亡 [1]。
粒線體就像細胞裡的「安全官」,一旦偵測到細胞無法修復的損傷,它會果斷按下自毀鍵,避免問題細胞變成更大的威脅(例如癌細胞)。但如果粒線體功能異常,可能會誤觸自毀程序,或在不該死時過早死亡,對健康反而有害。
在細胞裡,除了我們熟知的主遺傳物質(核DNA),粒線體自己也有一套獨立的DNA,稱為粒線體 DNA(mtDNA)。它就像是粒線體內部專用的小型說明書,負責製造產能系統中最重要的零件。不過,這份「迷你說明書」其實非常脆弱!
mtDNA 特別容易壞 [12],因為
• 它沒有像核 DNA 那樣的保護機制(例如組蛋白包覆),就像裸露在陽光下的紙張。
• 它靠近粒線體內部產生大量自由基(ROS)的地方,更容易被「氧化火星」攻擊。
• 它的修復能力有限,受傷後不容易修好。
這些因素讓 mtDNA 比其他基因更容易出現錯誤或受損,例如:
• 基因片段缺失
• 點突變(基因單點錯誤)
• 拷貝數異常(數量太多或太少)
mtDNA 負責生產 13 個對「能量製造線」(ETC)至關重要的蛋白質。一旦這些指令出錯,粒線體的發電功能(OXPHOS)就會變得不穩定,整體能量生產下降 [12]。更嚴重的是,受損的 mtDNA 會釋放到細胞外,被身體誤認為「異物」或「危險訊號」,啟動免疫系統,引發慢性發炎反應,這與許多疾病(如老化、代謝病、神經退化)息息相關 [2]。
粒線體的 DNA 雖小,卻關係重大。一旦損傷,可能讓細胞「停電」,也可能讓身體過度反應、陷入長期發炎。守護 mtDNA 健康,是維持整體健康的重要一環。
粒線體功能障礙的成因可大致分為兩類:
粒線體是我們身體細胞裡的「發電廠」,負責產生能量,維持各個器官的正常運作。但有些人天生就帶有粒線體功能異常的基因,這類疾病就被稱為原發性粒線體疾病。這些疾病的成因來自遺傳,也就是說,它們是由父母傳給孩子的。有兩種主要的遺傳方式 [1]:
• 一種來自母親的粒線體DNA(mtDNA),這類變異會只經由母親傳給子女
• 另一種來自細胞核DNA(nDNA),則依循一般的遺傳規則(像是父母雙方都可能傳給孩子)
粒線體疾病的嚴重程度,常常取決於身體裡受影響的粒線體比例有多少。如果不正常的粒線體太多,症狀就會越明顯。常見的粒線體疾病包括 [8]:
• Leigh 症候群:多在嬰幼兒時期發病,會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
• MELAS 症候群:會出現中風樣的症狀、肌肉無力與高乳酸血症
• LHON(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會導致突然的視力喪失
• Kearns-Sayre 症候群:影響眼睛運動與心臟功能
• MERRF(肌陣攣性癲癇):會出現肌肉抽搐與癲癇發作
這些疾病雖然罕見,但一旦發生,可能會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與壽命,因此早期診斷與追蹤治療非常重要。
粒線體的功能也會受到外在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而出現問題,這就叫做繼發性粒線體功能障礙(Secondary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SMDs)[7]。
與原發性疾病不同,這類粒線體異常不是因為遺傳基因出問題,而是因為其他慢性疾病或外部因素間接影響粒線體所造成的。
許多我們熟悉的健康問題,都和粒線體失調有關,包括: [15]
• 神經退化性疾病:像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會影響記憶、動作與思考能力
• 代謝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肥胖、胰島素阻抗,這些疾病會改變身體如何產生與使用能量
• 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等,都與粒線體功能低下有關
• 癌症:部分癌細胞會改變粒線體代謝模式,來加速自己生長
• 其他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肌肉萎縮症等,也可能出現粒線體相關的異常
除了疾病之外,一些生活方式或環境中的壓力源也會影響粒線體健康,例如:
• 年齡增長 [16]
• 空氣污染、化學毒素
•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
• 不健康的飲食(如高糖、高油)[17]
• 缺乏運動 [17]
• 長期壓力或熬夜 [17]
• 感染或慢性發炎
粒線體功能不好,不只是讓人感覺疲倦,更可能加重慢性病的進程。本文特別聚焦在這類「繼發性粒線體功能障礙」與各種慢性疾病之間的密切關聯,提醒大家要從日常生活中保護粒線體健康,像是均衡飲食、多運動、減少壓力,都是幫助粒線體恢復活力的關鍵。
雖然我們會把粒線體功能障礙分成「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但實際情況往往沒那麼黑白分明[8]。有些人天生就帶有某些粒線體相關的基因變異,雖然這些變異本身不會立刻導致明顯的疾病,但就像潛藏在體內的弱點,一旦遇上壓力、感染、年齡增長或不良生活習慣,這些「基因上的脆弱點」就可能被誘發,導致粒線體開始出問題 [8]。
這種情況顯示,粒線體的健康往往是「基因 + 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換句話說,有些慢性疾病中出現的粒線體功能異常,可能並不完全是後天造成的,也可能是個人體質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提醒我們,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也可能因為基因上的小差異,在特定環境下比別人更容易出現粒線體相關的健康問題。也因此,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飲食、運動、睡眠、減壓)不僅是預防疾病,更是幫助粒線體「撐過去」的關鍵保護措施。
粒線體功能出問題,無論是原發性還是後天引起的,都可能導致許多不同的症狀,從疲勞、肌肉無力,到神經系統、心臟、甚至腎臟的問題都有可能出現。這種「一個問題,影響全身」的特性,讓診斷變得特別困難。
尤其是那些發生在慢性疾病背景下的粒線體功能異常(也就是繼發性粒線體功能障礙),更是充滿挑戰 [19]。這是因為:
• 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症狀都不太一樣,沒有統一的模式
• 發病年齡不一定,有時年輕時沒事,中年後才出現症狀
• 症狀常常跟其他疾病「撞臉」,例如疲勞、肌肉痠痛、記憶力差等,也常見於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疾病 [4]
• 許多病人同時存在其他問題,難以釐清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18]
目前醫學界還沒有一種「黃金標準」的檢查可以直接告訴你:「你有粒線體功能障礙」。診斷通常需要多種檢查綜合判斷 [15],包括血液、尿液、生化檢查甚至基因分析。
以下是幾種常見但仍有限的診斷工具:
雖然傳統的檢查方法對診斷粒線體問題有一定幫助,但往往不夠準確或穩定。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了一些「新興生物標記」,也就是可以從血液或體液中測量的分子,可能更準確地反映粒線體的健康狀況 [4]。雖然這些方法還在研究階段,但前景相當值得期待。
雖然這些新型標記物還需要更多研究驗證,但它們讓我們離更快、更準確地診斷粒線體疾病又近了一步。未來,這些檢查也許能幫助醫師更早發現問題,或追蹤治療成效,為病人帶來更個人化的照護選擇。
表 1:粒線體功能障礙主要生物標記總結
目前最有前景的生物標記物,如 GDF-15 和 FGF-21,是細胞對粒線體壓力作出的反應性激素,而非直接測量粒線體代謝輸出(如 ATP 產量或耗氧量)的指標 [20]。這暗示著,在複雜的慢性疾病背景下,檢測身體對粒線體壓力的「系統性訊號」(如血液中的 GDF-15 / FGF-21)可能比直接測量原發性功能缺陷本身(通常需要侵入性活檢或特殊細胞分析 [1])更容易且更可靠,因此可能成為更實用的臨床診斷方法。
JoiiSports app 虹映科技創辦人 陳立洋執行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過 JoiiSports App 企業運動app專屬後台 -
JoiiCare 企業 / 組織健康促進服務平台的管理,不僅體現企業對員工健康的關懷,更可增強企業在社會責任中的形象。
另外企業對員工健康和福祉的承諾將成為一項關鍵評價指標,強化企業在 ESG 報告中的表現,可進一步吸引社會大眾、及投資方的關注和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oiiCare 健康促進服務平台提倡企業線上揪團運動活動,旨在提升員工的參與度和健康福祉。
我們認為健康計畫的成功不僅在於參與,而在於實現實際的健康改善。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企業培養更健康的員工,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工具,激勵員工做出持久的健康改變。
通過專注於真正的健康成果,我們幫助企業實現健康目標,並打造更具生產力、參與度和韌性的團隊,並協助企業客戶在 ESG 報告中的數據生成與撰寫。
歡迎對於職場健康促進服務有需求的人資、福委、廠護、護理師等填寫表單,立即獲得免費諮詢!
聯絡我們
服務專線:0937-122-660 行銷業務處 駱經理
服務信箱:joiicare@joiiup.com
參考文獻
[1]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cell-and-developmental-biology/articles/10.3389/fcell.2020.600079/full
[2] https://www.mdpi.com/1422-0067/26/5/1917
[3]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118589/
[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7395255_Laboratory_testing_for_mitochondrial_diseases_biomarkers_for_diagnosis_and_follow-up
[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255501/
[6] https://www.mdpi.com/2073-4409/14/4/276
[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903104/
[8] https://jhrlmc.com/index.php/home/article/download/604/574/2945
[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990812/
[10] https://www.mdpi.com/1873-149X/32/1/9
[1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618469/
[12] https://www.mdpi.com/1422-0067/21/16/5598
[13] https://diabetesjournals.org/diabetes/article/73/2/151/154089/Mitochondrial-Dynamics-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
[14]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844930/
[15]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5612-mitochondrial-diseases
[16]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566449/
[1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0345379_Mitochondrial_dysfunction_in_cardiovascular_disease_investigating_therapeutic_approaches_to_enhance_patient_outcomes
[18]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903091/
[19]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708372/
[20] https://www.neurology.org/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705
[2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82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