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iSports

愛運動

JoiiStore

虹映嚴選

JoiiCare

幸福企業
 
 
X

JoiiSports - 定存你的健康




       >  健康知識   >  疾病防治   >  不可思議!研究發現薑黃素對健康的益處竟然高達13項?!  
疾病防治健康飲食

2023-03-08 12:00:00

不可思議!研究發現薑黃素對健康的益處竟然高達13項?!

按讚
退讚
3 人按讚
 0 則留言
0人收藏

企業減碳來這邊,下載數據好方便,ESG輕鬆實踐!

 

薑黃及其活性成分薑黃素(curcumin)具有抗炎、抗癌、抗氧化的功效,可能是現存最有效的營養補充劑之一。

許多高質量的研究表明,薑黃對人的身體和大腦都有重大的益處,這些好處許多是來自其主要活性成分-薑黃素

下文是以科學實證的觀點來論述薑黃素對人體的益處。

 

什麼是薑黃和薑黃素?

薑黃 (Turmeric),是薑科薑黃屬植物,主要生長在南亞、印度一帶,常被當作色素、著色劑、香料、調味劑與中草藥使用,像是我們平時吃的咖哩就會使用到薑黃。

它在印度被用作香料和草藥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最近,科學開始支持薑黃含有具藥用特性的化合物 [1],而這些化合物就稱為類薑黃素。

薑黃素是薑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強大的抗發炎作用,是一種非常強的抗氧化劑,而以下是 13 個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科學論證

 

1. 薑黃素是有藥用特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薑黃中的薑黃素含量其實並不高,按重量計約為 3% 左右 [2]。

大多數關於這種草藥的研究都使用薑黃提取物,主要含有薑黃素,其所需的劑量通常每天需超過 1 克,但僅使用薑黃作為食物中的香料很難達到這些水平,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選擇使用補充劑的原因。

 

此外,薑黃素很難被血液吸收。

為了體驗薑黃素的全部作用,它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如圖一所示),也就是你身體吸收某種物質的速度,需要被提高 [3] 。

 

圖一 : 生物利用度

 

薑黃素與含有胡椒鹼(piperine)的黑胡椒一起食用有助於我們吸收,因為胡椒鹼是天然物質,可將薑黃素的吸收提高 20 倍 [4]。

事實上,薑黃素補充劑一般含有胡椒鹼,這使它們更加有效,且薑黃素也是脂溶性的,這意味著它會分解並溶解在脂肪或油中,這就是為什麼在高脂肪膳食中服用薑黃素補充劑是個好主意。

 

2. 薑黃素是一種天然的抗發炎化合物

它有助於人體對抗外來入侵者,並具有修復身體損傷的作用。

雖然急性、短期發炎是有益的,但如果它變成慢性發炎並攻擊你身體自身的組織,後果則令人擔憂。

科學家們現在認為,慢性低水平發炎可以在某些健康問題和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 [5,6,7]:

心臟病

癌症

代謝症候群

阿茲海默症

各種退化性疾病

 

這就是為什麼任何可以幫助對抗慢性發炎的東西,都可能對於預防和幫助治療這些疾病很重要。

雖然發炎的問題是多層次的,可能沒有簡單的解法,但關於薑黃素的關鍵點是它是一種可以對抗發炎的生物活性物質,但是需要非常高的劑量才能產生藥用效果[8,9,10]。

 

3. 薑黃素能增加身體的抗氧化能力

氧化損傷被認為是衰老和許多疾病背後的機制之一

它涉及自由基,具有不成對電子的高反應性分子。自由基往往會與重要的有機物質發生反應,例如脂肪酸、蛋白質或 DNA

抗氧化劑如此有益的主要原因,是它們可以保護你的身體免於自由基的侵害,而薑黃素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由於其化學結構,可以中和自由基 [11]。

此外,動物和細胞研究表明,薑黃素可能會阻止自由基的作用,並可能刺激其他抗氧化劑的作用,因此對人類的益處的確認需要進一步進行臨床研究 [12]。

 

 

 

4. 薑黃素可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在科學家對神經元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前,人們認為它們在兒童早期就無法分裂和繁殖,然而,他們現在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神經元能夠形成新的連接,並且在大腦的某些區域它們可以繁殖並增加數量。

這一過程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是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DNF),這是一個參與製造負責促進神經元生命的蛋白質的基因。

 

BDNF 蛋白在記憶和學習中發揮作用,它存在於負責進食、飲水和體重的大腦區域 [13,14],許多常見的腦部疾病與 BDNF 蛋白水平降低有關,包括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 [15,16]。

動物研究發現薑黃素可能會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DNF) 的水平 [17,18]。

 

它可以有效地延緩甚至逆轉許多腦部疾病和與年齡相關的腦功能下降,並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考慮到薑黃素對 BDNF 水平的影響,這推論似乎是合乎邏輯的,然而還需要進一步的人體研究來證實這一點 [19]。

 

5. 薑黃素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心臟病是世界上第一大死因 [20],研究人員對它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並了解了很多關於它發生的原因。

不出所料,心臟病非常複雜,並且有多種因素促成它,而薑黃素被研究出可能有助於逆轉心臟病過程中的許多步驟 [21,22]。

薑黃素對心臟病的主要好處是改善內皮細胞(endothelium)的功能,即血管內壁 [23] ,當你的內皮細胞無法調節血壓、凝血和其他各種因素時 [24],也就是內皮功能障礙是心臟病的主要驅動因素。

 

 

幾項研究表明,薑黃素可以改善心臟健康 [25,26]。

研究的結果表明,薑黃素攝取和有氧運動訓練可以增加停經後婦女血流介導的擴張,兩者都可以潛在地改善與年齡相關的內皮功能下降 [27]。

此外,如上所述,薑黃素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和氧化,這可能在心臟病中發揮作用。

在一項對 121 名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人進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手術前後幾天每天給他們分配安慰劑或 4 克薑黃素,薑黃素組在醫院裡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降低了 65% [28]。

 

6. 薑黃素可能有助於預防癌症

癌症是一種以不受控制的細胞生長為特徵的疾病。

薑黃素補充劑似乎會影響許多不同形式的癌症 [29]。薑黃素已被研究作為癌症治療中的有益草藥,並被發現會影響癌症的生長和發展 [30]。

研究表明它可以 [31, 32]:

 

• 促進癌細胞死亡

• 減少血管生成(腫瘤中新血管的生長)

• 減少癌症轉移及擴散

 

高劑量薑黃素是否有助於治療人類癌症尚待進一步研究。然而,有證據表明它可以從一開始就預防癌症的發生,尤其是消化系統癌症,如結直腸癌 [33]。

薑黃素可調節生長因子、酶、轉錄因子、激酶、發炎細胞因子以及促凋亡(通過上調)和抗凋亡(通過下調)蛋白。

這種多酚化合物,單獨或與其他藥物結合,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癌症預防藥物。

在一項為期 30 天的研究中,44 名男性患有結腸病變,有時會發生癌變,每天服用 4 克的薑黃素可使病變數量減少 40 % [34]。

 

虹映嚴選推薦 解決薑黃素很難透過腸道吸收的問題

『【【芙諾生技】薑黃素舌下金珠 (100顆/瓶)熱賣商品搶購去>>

 

7. 薑黃素可能有助於治療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是由多種主要或次要影響大腦的疾病和損傷引起的。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形式,可能佔 60% - 70% 的病例 [35]。

至今針對阿茲海默症尚無治愈方法,這就是為什麼首先防止它發生如此重要的原因。

 

 

最近有個好消息,因為薑黃素已被證明可以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36],可以有效維持腦血管、粒線體和突觸的正常結構和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36]。

眾所周知,發炎和氧化損傷在阿茲海默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薑黃素對這兩者具有有益的影響 [36] 。此外,阿茲海默症的一個關鍵特徵是稱為澱粉樣斑塊的蛋白質纏結的積累。研究表明薑黃素可以幫助清除這些斑塊 [37]。

薑黃素能否減緩甚至逆轉人類阿茲海默症的進展目前尚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8. 關節炎患者對薑黃素補充劑反應良好

關節炎在西方國家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有幾種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其中大多數涉及關節的發炎,鑑於薑黃素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化合物,它可能有助於治療關節炎是有道理的。

事實上,一些研究表明存在關聯,在一項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研究中,薑黃素甚至比抗發炎藥更有效 [38],其他研究可能已經研究了薑黃素對骨關節炎的影響,並注意到各種症狀的改善 [39]。

 

9. 薑黃素對憂鬱症有好處

薑黃素在治療憂鬱症方面顯示出一些希望,在一項對照試驗中,60 名憂鬱症患者被隨機分為三組 [40],第一組服用百憂解,第二組服用 1 克薑黃素,第三組服用百憂解和薑黃素。

六週後,薑黃素帶來了類似於百憂解的改善,同時服用百憂解和薑黃素的小組表現最好 [41],而根據這項小型研究,薑黃素與抗憂鬱藥一樣有效。

 

 

憂鬱症還與 BDNF 水平降低和海馬體萎縮有關,海馬體是一個在學習和記憶中起作用的大腦區域。

薑黃素可以幫助提高 BDNF 水平,可能會逆轉其中的一些變化 [42],還有研究證據表明薑黃素可以增強大腦神經遞質血清素和多巴胺 [43]。

 

10. 薑黃素有助於延緩衰老和對抗與年齡有關的慢性疾病

如果薑黃素真的可以幫助預防心臟病、癌症和老年癡呆症,那麼它也可能對長壽有益。

這表明薑黃素可能具有作為抗衰老補充劑的潛力 [44]。

衰老的進化論告訴我們,身體維護和對於繁殖投資之間存在權衡。人們普遍認為,衰老過程是由分子損傷的終生積累驅動的,這主要是由於粒線體產生的活性氧 (ROS) 以及 DNA 複製中的隨機錯誤。

雖然衰老本身不是一種疾病,但許多疾病都與年齡有關,例如癌症、阿茲海默症、動脈粥樣硬化、代謝紊亂等,可能是由氧應激驅動的低度發炎引起的。

 

人們相信衰老是具可塑性的,可以通過熱量限制和一些營養保健品來延緩衰老。

由於低度發炎過程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衰老,因此可以通過阻斷 NF-kappa B 依賴性發炎症來實現延緩衰老和延緩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發作。

而薑黃素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和抗發炎劑,因此具有延緩衰老的可能性[45]。

 

11. 薑黃素可改善第二類型糖尿病

第二類型糖尿病(DM)是一種代謝疾病的集合,已經是全球大流行的程度。

病理學的多因素性質使得患者管理(包括終生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改變)極具挑戰性。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使用草藥補充劑可有效預防和控制第二類型糖尿病。

一份 2021 年的綜合研究顯示,薑黃素的抗糖尿病活性可能是由於其抑制氧化應激和發炎過程的能力。

此外,它還能顯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體重指數

薑黃素還與三酸甘油酯、VLDL-c、總膽固醇、LDL-c、HDL-c、血清 C 反應蛋白和血漿丙二醛的顯著降低有關,因此在 DM 患者的治療方法中可以考慮 [50--46]。

 

虹映嚴選推薦 解決薑黃素很難透過腸道吸收的問題

『【【芙諾生技】薑黃素舌下金珠 (100顆/瓶)熱賣商品搶購去>>

 

12. 薑黃素可改善慢性腎臟病

研究發現薑黃素的廣泛作用機制使它成為對慢性腎臟病( CKD)患者有潛力的輔助治療 [47]。

因為慢性腎臟病是以嚴重的代謝和營養改變為特徵,導致全身發炎和氧化應激增加,其被認為是由於 Nrf2 下調和 NF-kB 上調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

薑黃素抗發炎、抗增殖和抗氧化活性的一些更重要的途徑似乎是通過 NF-kB 和 Nrf-2 調節。

薑黃素有助於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腎保護,薑黃素激活慢性腎臟病中的抗發炎和抗氧化通路、抑制慢性腎臟病中的發炎症和氧化途徑。

 

13. 減緩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種與嚴重疼痛相關的普遍健康問題。

神經源性發炎 (Neurogenic inflammation)在偏頭痛的病理生理學中起著關鍵作用。

研究評估補充薑黃素對臨床特徵,以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 (CGRP) 和白細胞介素 6 (IL-6) 血清水平的影響[48]。

這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針對 44 名患有偏頭痛的女性進行,每天兩次服用 500 毫克薑黃素或服用安慰劑補充劑 8 週。

 

 

在研究的基線和結束時測量血清 CGRP 和 IL-6 濃度,以及包括頭痛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頻率在內的臨床症狀。

8 周干預後,與安慰劑相比,補充薑黃素可顯著降低 CGRP、IL-6、頭痛嚴重程度和頭痛持續時間,另外薑黃素補充劑改善了偏頭痛的促炎標誌物和臨床特徵,這與其抗發炎特性有關。

 

薑黃素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薑黃素補充劑被認為是安全的,低劑量時沒有不良副作用的報導 [49, 50]。

一項針對 10 名成年人的較早研究發現,每天服用 490 毫克薑黃素一周不會引起任何副作用 [51],並在 2021 年的一項新審查還發現,每天服用約 1,000 毫克薑黃素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不良反應 [52]。

 

然而,有一小部分人在較高劑量下可能會出現一些輕微的副作用,可能包括:

• 消化問題

每日劑量超過 1,000 毫克時,人們可能會遇到輕微的消化問題,例如腹脹、胃酸反流、腸胃脹氣和腹瀉 [53,54,55]。

 

• 頭痛和噁心

450 毫克或更高的劑量可能會導致少數人頭痛和噁心 [53,56]。

 

•皮疹

人們報告說服用 8,000 毫克或更多劑量的薑黃素後會出現皮疹,但這非常罕見 [57] 。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短期服用少量薑黃素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副作用,但目前仍缺乏長期對人體影響的研究。

 

這些族群服用薑黃素要特別注意

1.糖尿病患者

過高劑量的薑黃素可能具有降血糖的效果,故需注意攝取量,以免發生血糖過低的情況發生。

 

2. 膽結石或腸道功能異常者

因薑黃素會促進膽汁分泌,需特別注意攝取。

 

3. 有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手術後的患者

薑黃素本身具有抗凝血功能,需特別注意薑黃素的攝取。

 

4. 孕婦

因某些孕婦的體質因服用薑黃素,容易刺激子宮收縮,導致有流產的現象,故考量安全起見,建議要特別謹慎服用薑黃素。

 

5. 胃食道逆流或其他胃部疾病患者

因有研究發現少數攝取薑黃素的受試者,有出現腸胃道不適的症狀,故有胃部疾病的患者須特別注意。

 

小結

薑黃素具有許多經科學證明的健康益處,例如改善心臟健康和預防阿茲海默症和癌症的潛力,它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劑和抗氧化劑,還可能有助於改善憂鬱症和關節炎的症狀。

雖然這些好處已被證實,但如何提高薑黃素的人體生物利用率至今仍需要更多與更大型的科學研究投入。

 

企業減碳來這邊,下載數據好方便,ESG輕鬆實踐!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33300/

[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044766/[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007179/[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18523/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636482/

[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86941/

[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633179/

[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007179/

[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097552/

[1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041781/

[1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569207/

[1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041781/

[13] https://medlineplus.gov/genetics/gene/bdnf/

[14]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cel.2019.00363/full

[1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73576-1

[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58753/

[17]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mi/2017/6280925/

[1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6432812006997

[1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64748117305110

[20] https://www.who.int/en/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he-top-10-causes-of-death

[2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274852/

[2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716389/

[2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10664/

[2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228072/

[25] https://www.mdpi.com/2077-0383/9/3/746/htm#

[26]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jnme/2016/1089653/

[2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146777/

[2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481014/

[29] https://ar.iiarjournals.org/content/35/2/645

[3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835707/

[3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2429218303948

[32]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20.01021/full

[3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835707/

[3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372035/

[35]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mentia

[3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950688/

[3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988474/

[3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407780/

[3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657536/

[4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832433/

[4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832433/

[42]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tswj/2009/624894/

[43]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t.2020.572533/full

[4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205886/

[4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388102/

[46]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endo.2021.669448/full

[4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756464617307387

[4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070194/

[4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020971/

[5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480523/

[5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91482/

[5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37344/

[5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590362/

[5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372035/

[5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545122/

[5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545122/

[5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545122/

按讚
退讚
3 人按讚
 0則留言
0人收藏
延伸閱讀
留言
共有 0 則留言
隱私權條款發言規範

服務專線:03-5506858 #510
服務信箱:service@joiiup.com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Copyright © 2024 虹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