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你身材好好!」
「對啊!我又胖了!」
是否聚會很常聽見這樣的對話,胖瘦是一個永不退燒的話題。
到底人有多膚淺可以一直討論身型議題?
又到底身型的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心理議題?
你相信身型是一種潛在的社會訊息嗎?
社會心理學相信可以觀察的特性會傳遞特定意義。
例如:不被環境壓力影響有如電池能量不易耗竭的毅力或心臟,會尊稱「鋼鐵人」:
喜歡穿澎澎裙、蝴蝶結、天真而充滿想像的女生,不符合現實生活會以「公主病」總稱。
於是身體上可以觀察的特徵,的確潛藏了某些社會訊息,
這些訊息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第一印象」,同時也可以傳達個人的「能力與產值」
於是討論身型的背後語言,似乎就在詢問彼此
- 你覺得我看起來好嗎?
- 我看起來有沒有很厲害?
- 我看起來值不值得你信任?
現實生活中,廣泛利用身型的潛在訊息轉譯商業語言

高瘦的名模走秀傳遞時尚的意涵,或是主打「顯瘦、激瘦、S曲線、魔鬼身材」刺激食品、衣物等消費。
我們對於身材的流行用語也不斷演變,例如:六塊肌/鮪魚肚、馬甲線/馬鞍肉、蜜桃臀/掰掰袖
身材的胖瘦傳遞潛在的意義有:
- 社經地位:過去肥胖與富人幾乎綁在一起,例如「方面大耳」形容大臉大耳朵才是富貴之象、「奶油桂花手」形容牌桌上貴夫人的手白皙滑嫩。以今日的健康角度來看,必須要有過高的體脂才能達到的程度,因此也有一些直接形容肥胖的成語:大腹便便、肥頭大耳、腦滿腸肥,透露出我們對於過於肥胖也有仇富,不適生產、剝削者等負面印象。
然而現今不論從經濟還是醫學角度則完全翻轉,因為健康價值越高的飲食需要越多的時間成本,廉價且快速的高糖高熱量食物取之便利,使得肥胖與落後、貧窮有關。
- 流行與淘汰:廣告商品與代言人多以既瘦又美的畫面呈現,將美好的精品、高級房車與流行趨勢產生連結。即便出現大尺碼,人們還是以不需要穿到為目標的逃離XXXL。纖瘦不但是流行的指標,相反的意味著當脂肪找上你,老化與被潮流淘汰的危機也找上你!
- 自律的實踐力:不被歲月消磨而保持健康輕巧的身體,經過時間的無用成本,留在身上成為豐盈飽滿的肌肉與活力,必須撐過不規律的節日影響、難免混亂的生活與工作干擾,仍保持規律的飲食與運動才能有的成果,因此健康結實代表日復一日對身體投入關注的毅力。

我們面對身型的偏見與歧視要承受那些壓力?
新聞標題「胖人收入更低,找工作也更難」、「職場肥胖歧視:女生越胖被迫從事低薪多勞的工作」,傳遞出肥胖不只有性別歧視(女>男),還有職場歧視、職場霸凌等。而青少年開始追求自我認同時期成熟的肥胖歧視,便成受霸凌、嘲笑等心理創傷。
也就是因為身型肥胖而產生的錯誤第一印象,讓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扭轉,因肥胖傳遞出來的訊息:懶、笨、醜,可以被欺負。

從外在動機轉入內在積極看見自己
比較的本質是看見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再差異中活出獨特的自我。
減重的過程也是許多微小差異組成的進步,不只承擔了你決定要在社會中呈現哪一種樣貌,
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越比越健康。
- 差一點點的目標讓人更努力
設定具體,簡單、可以達成、還差一點點就會更好的目標,驅使自己更加努力,例如:吃對食物、吃對比例。
- 跟自己比,贏過昨天的自己比什麼都爽
每天站上體重計,定期定時測量具體數字,讓每天的自己都比昨天瘦一點。
- 在簡單而熟悉中呈現最佳表現
原本的飲食或生活作息中,增加一些健康可做到的元素,例如:多喝水、多運動、多排便。

撰文:陳瑩書 代謝型態特約心理師講師
- 學經歷
-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碩士畢業
- ─輔仁大學體育系運動與健康管理 學士畢業
- ─代謝型態甩脂班約聘心理師
- ─新譽職涯管理公司職涯管理心理師講師
- ─宇聯心理治療所兼任心理諮商師
-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特約講師
- ─動文創 PTA global 台灣區基礎課程講師
- ─輕適能運動空間瑜伽老師
- 專業證照
- ─國家諮商心理師
- ─CTSSO健康體重管理師
- ─Yoga Element Studio RYS200
- ─全球私人教練訓練學院運動行為改變證照 PTA Global-BCE
- ─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私人教練認證 NASM-CPT
- ─澳洲動物流第一級合格師資